前言 我竟成了有福的人

第 一 章

超過我所能掌控的福氣

五、體驗了宣教師的經歷

在七張教會的時候,教會的兄姊就建議我們把戶籍遷到台北市,以便女兒可以到台北市的國中唸書;可是我們一直不太願意,心想那樣不是作假、又自找麻煩嗎?誰知道,因為翻譯聖經、購買的房子在松江路,自然就搬到台北市,長安國中與長安國小就在家門口,文慧與榮智姊弟兩人上學都沒問題了。這段時間,文慧顯露出有數理方面的天賦,在學校裡頗受老師的器重。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家庭真的是別無所求了。

多次有好朋友勸我到國外去,我總是說,我的羊在台灣。事實上,在台南神學院時我的畢業講道,還曾藉約拿的故事諷刺遠渡重洋的傳道人,像是「鴿子」(約拿這個名字的意思)失去了傳信息的特質呢!如今回想起來,似乎是出於自己沒有自信與輸不起的心理造成的說詞。

一九八九年初某一天,高雄民族教會的鄭執事夫婦前來找我們。因為忘了攜帶我們的住址,在我們家附近徘徊,正巧那天麗華難得的下班沒坐公車回家,在步行的路上碰到了他們。「在民族教會一起開設教會的印象深刻,現在紐西蘭的移民已有三、四十人,亟需有一位牧者來幫助我們成立台灣人的教會,希望你們能來!」他們說。

因為新約聖經附詩篇的翻譯快要完成了,心想換到國外去牧會或許情形會比較適應也說不定;就要他們先回去取得大家的同意,再向台灣長老教會的總會來申請。當年十一月,消息傳來,在那裡的台灣人同意,要跟台福教會合作,由他們出資開設教會;因為在那裡的台灣人幾乎都沒有工作,恐怕難以維持牧者的生活。若我有意,可逕自向台福教會在洛杉磯的總會申請;幾經掙扎,心想台福在傳福音的工作上風聲不錯,有我學習的地方,就答應了。

後來,因為那邊的信徒對即將成立的教會在歸屬上有嚴重的分歧,一分為二了。但是我已經得到台福的接納了,似乎也沒有打退堂鼓的餘地,加上我那不信邪的硬頸脾氣,就硬著頭皮前去了;記得那時還自我解嘲的對麗華說: 「即使不成功,就算到裡去宣教,幾年後就回來,也是值得回憶的事啊!」

過五關、斬六將似的成行了

正在緊鑼密鼓的計畫行程時,台福教會的劉牧師來電告知,因為簽證問題還沒有著落,我最好自己一人先去,等拿到那邊的簽證,再把妻子與孩子接過去,因為沒有永久居留權的孩子要繳納的學費非常的貴。可是,我不喜歡跟家人長久分開,意志就動搖起來,有點不太想去了。

這時候,有位林姊妹得知我們的困擾,就介紹我們前去請教一家紐澳移民顧問公司,因為她的妹妹在旅行社上班、知道有這條門路。這家顧問公司的經理告訴我們不用怕,因為紐西蘭的校長是獨立作業的,得知我是牧師的話,很可能會比照移民給我們優待。這家公司甚至免費為我們在香港辦理了旅行簽證,真是匪夷所思。就這樣,第二年的一月中旬,我們就浩浩蕩蕩的買了單程的飛機票,到日本逗留了幾天,然後直飛紐西蘭。

在紐西蘭機場,稽查人員面露疑惑的問我們,既是拿旅行簽證,怎麼又買單程的機票、還大包小包的帶了這麼多的行李呢?我據實以告,我們是要來開拓教會的,如果這事不成功,我們也帶有足夠的金錢買回程的機票;這是顧問公司教我們回答的。他又問我們打算住多久,我說,我會申請一年的工作簽證,然後申請永久居留權,若是申請不被批准,我們就打道回台灣去了。奇妙的是,他竟然就揮揮手叫我們過關,連行李也不用檢查了。

在那裡,我們認識了當地居民李蓮女士( Lilean),她是浸信會婦女會的主席,為人非常熱心。她說,他們迫切期盼有一位台灣的傳教師去幫助在那裡的移民,所以盡一切所能幫助我們安定下來,為我們找到定居的房子,也帶我們的孩子到學校去報到。正如顧問公司所說的,兩個學校的校長最後都決定,我們孩子的學費比照移民學生,讓我們如釋重擔、感動不已。

彭牧師,上帝聽了我們的禱告…

我們毫無移民的條件,上帝卻帶我們過五關斬六將一樣,順利的踏上紐西蘭的土地,讓我們滿心感謝。正如所期待,三個月後我們拿到了一年的工作簽證,得以繼續待下去傳福音。至於永久居留權,卻始終沒有辦法申請,因為願意幫助我們的奧克蘭華語教會,本身向政府登記的許可證一直沒有批准下來,不可能發聘書給我,換而言之,此路不通。要怎麼辦呢?

有一位華人浸信會的弟兄知道我的困境,建議我以宣教師的名義申請。
「不准居留,怎能有自己的教會呢?」他說。

我的律師聽了,感覺很有道理,就真的用這樣的理由提出了申請。說真的,我們一點自信都沒有,若不能得到批准,一年後就要打道回台灣了。

第二年五月,有一個禮拜五傍晚,我們回到家,看見一通傳真,上面只有一句話:
「彭牧師,上帝聽了我們的禱告…」

因為傳真機沒有紙張了,再下去的字句都沒有印出來,不知道到底在講什麼!對照傳真紙上的電話,我知道那是律師傳過來的,挨到禮拜一早上,打電話去詢問到底是什麼好消息。原來,紐西蘭當局批准了我們的永久居留權。一年三個月的期待,終於能如願以償了!

 
彭德修 牧師個人網站
Copyright@2015 EQ.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