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傷情緒的打罵教育

情緒傷害這本書與演講中,我強調「嫌棄、批評、打罵」正是造成孩子情緒傷害的劊子手。不要說打罵,連嫌棄都會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呢!偏偏國人最喜歡用打罵來達成管教的目的。很少人會想到,「打罵教育」是管教方法中最不好的一種。古人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絕沒料到,打罵的結果連孩子的內心都傷痕累累呢!

當孩子做錯了就用罵、用打來教訓他們。例如:

「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懂啊!」

「怎麼長得這麼大還這麼笨?」

「要告訴你幾次才會記得啊!到底有沒有在聽啊!」

「眼中還有我這個父母嗎?」

罵得孩子臭汗淋漓、狗血噴頭,甚至還揍了他一頓,可是孩子一點也搞不懂為何挨罵或挨打!也許你自認已盡了管教的責任,孩子卻很不以為然、很不服氣。這樣的管教有什麼功效呢?

「刮人鬍子」就是罵人、修理人的一種比喻說法。可是就連真正的刮鬍子也不簡單,不小心就會刮破流血,何況修理人的心?朋友教我說:

「刮鬍子要在表皮上輕輕的刮,才會令人舒服得鼾然入睡,若是一出手就刮入骨,讓對方鮮血如流、痛徹心扉,對方可能就給你一拳,或是告你蓄意傷害呢!」

再打,我就叫警察了!

聽說在國外的入出境大廳裡,曾有一位台灣去的媽媽狠狠的打了孩子一個耳光。有一位當地的婦女跑過來告訴她說:

「妳不可以打孩子!」一副很生氣的樣子。

「我的孩子,我為什麼不可以打?」她義正辭嚴的反問。

「孩子是國家的寶貝,不是你的私產。你再打,我就叫警察了!」那洋鬼子更生氣的說,不像在恐赫人。

這位媽媽一點都搞不懂,過去在國內都可以,甚至鄰居朋友還會幫腔,認為孩子不乖當然應該打,為什麼在國外就不可以。現在台灣已經制定家庭暴力防制法了,如果我們繼續使用打罵來管教孩子,不但讓自己身陷法律的懲罰之中,也是惡性循環的正在生產一群未來在家庭、社會製造暴力的人。不可不知,戒之,戒之。

虎毒不食子?

電視上曾經播報一則新聞,有一婦人把孩子打死了。警察問她:

「是妳親生的孩子嗎?」她點點頭應是。

「是妳親身帶大的嗎?」警察再問,她又點點頭。

「既然如此,妳為什麼把孩子打死?」警察不解的問。

「我也不知道。」媽媽困惑的說,她留著淚補充說:

「孩子不乖,當然要管教了!不聽話,我就打他,愈打愈氣就停不下來,等到發覺已經來不及了。」

有何感想?不是說「虎毒不食子」嗎?

報紙常有虐嬰的新聞,兩個月大的女嬰遭人燙傷,不知是否因為大人吵架拿嬰兒出氣?約一年八個月的幼童被送到醫院急救不治,醫護人員發現女童遍體鱗傷,雙耳下方、臉部都有大片淤傷,前胸後背也處處淤傷,雙腿還有條狀疑似鞭打後留下的傷痕,衣服上還沾著血漬,疑似長期受虐。真是令人怵目驚心,不是嗎?何冤何仇?

不少時候,打罵教育並不是真的出於愛,而是出於自己的情緒反應,那更是要不得的行為。例如,他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傷了你的心;或者他死不認錯,挫折了你的自尊、碰觸了你的內傷;尤有甚者,為了發洩你在其他方面所受到的委屈,拿他當出氣筒。這種孩子長大後,通常會依樣畫葫蘆,傷害你的孫子、孫女。

心理學家說,人們所以會採取暴力的手段,因為他感覺已經束手無策、失控了。真的,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處理,或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還需要打罵孩子嗎?然而反過來說,一定要掌控孩子的一切嗎?再說,你的掌控一定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有益於孩子嗎?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電影:「親愛的媽咪!」(Mommie Dearest!

這是一齣有關影后瓊、克勞馥的電影,照英文最高比較級來說,片名應該是「最親愛的媽咪」才對。原來,片中媽咪要求孩子叫她一定要稱呼她「最親愛的媽咪」,而且要帶有感情,由心中來叫她。事實如何呢?我跟好些看過的朋友共同的觀點是,這個媽媽真可怕!做她的孩子真倒楣,還不如當孤兒還來得輕鬆。為什麼用這樣嚴厲苛刻的話來形容她呢?

原來,瓊、克勞馥雖然曾結婚兩次,但是懷孕七次都流產,所以始終沒有一男半女。有一天去孤兒院跟孩童過聖誕節回來,就有意要撫養孤兒。雖然條件不合,被負責安排撫養的單位拒絕,仍然逞強用「買」的,弄來一女,取名克麗絲、提娜,數年後又撫養一子,取名克裡斯多福。

瓊、克勞馥自己的敘述,她母親換丈夫的速度,比換床單還快,既邋遢又骯髒,所以她小時過了許多的苦日子。現在她有錢又有名,能給小孩優越的生活,過她所謂「完美」的生活,是孤兒跟她從未擁有的。

然而,照我的理論,就因為這個完美的理念或堅持,加上情緒傷害的作祟,她常常都是十足的輸不起,不能被拒絕、受挫折。跟她在一起的人都受盡了折磨,她的傭人幾乎都呆不住,律師情人、製片東家、再婚的丈夫都受不了她。當然,那兩個被收養的孩子就更加難以承受了,其中女兒所遇到的的情境最慘,令人不忍。

例如,他主張訓練孩子要用紀律跟愛,所以總是嚴加管教。她一次又一次的逼孩子游泳,不准停下來,美其名為不可以半途而廢,只有競爭才能贏得勝利,不會被寵壞,完全無視孩子年紀小,體能有限。女兒游了半天,她才下水跟孩子比賽,贏了就得意洋洋,不准女兒抗議、頂嘴,甚至打孩子、把她關起來處罰。

因為不再年輕、不被肯定、失去角色,心情不好之際,發現女兒對鏡模仿她的演戲,情緒大作,竟然惡意解釋為女兒嘲笑她,氣得把女兒的美麗長頭髮剪短,歇斯底里的責罵女兒是浪蕩女。

最慘的一次,瓊、克勞馥晚歸,孩子都睡了,無意中翻到女兒衣櫃中有鐵絲衣架,竟歇斯底里的把所有的衣服丟得滿地,還把女兒打得半死。她非常情緒化的大罵:「我告訴過你,不准有鐵絲衣架,我辛苦工作直到負債,聽人說我變老了,結果我得到什麼?一個女兒!她對母親的關心就像她對我買給她的美麗衣服……我買這些漂亮的衣服給你,你卻把它們當成抹布似的!你竟把二、三百塊錢的洋裝,掛在鐵絲衣架上!」接下去是一陣毒打,然後命令女兒把一切恢復原狀。沒事了?才不呢!精疲力絕的去到浴室,藉口女兒沒把浴室洗刷乾淨,把去污粉倒滿地板,把浴室弄得亂七八糟,然後要女兒也弄乾淨。可憐的女兒一臉茫然,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一次,她又情緒發作到了極點,女兒氣極了,再三問她:

「你為什麼要領養我?」

「因為我想要一個小孩,一個愛的對象。」她回答說。

「你少在我面前演戲了!……你從沒有愛過我!」女兒怒不可抑的反擊說。

天啊,我真不忍心再描述下去了。

不把孩子當人看待?

所謂的打罵教育,其實不應叫做教育,那是把人當奴隸或動物看待,根本是在侮辱孩子。可是在管教孩子時,我們經常以為是「愛之深、責之切」,每一次都「切」得見骨,造成孩子不輕的情緒傷害,使孩子變成很「輸不起」的人,相信這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吧!

「輸不起」是反擊與強迫行為的潛在原因,而這兩件行為又正是暴力事件的元凶。本身是情緒傷害的父母,常常不經意的因輸不起而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別忘了,打罵正是一種激烈的強迫行為!但即使在這時候父母常常也還是信誓旦旦的說: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愛啊!」

電影:「鋼琴師」(Shines)的啟示

為了公平起見,也介紹一位爸爸的不當管教,這是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同的是,這個爸爸沒有歇斯底里的打罵情緒,卻有很強的強迫行為!

這位爸爸從小喜歡音樂,曾自費買了個小提琴,竟被他的父親砸掉,但是他還是想盡辦法學得一手功夫。他的兒子大衛跟他一樣有音樂的天賦,在他的調教、嚴加督促之下屢創佳績,連評審老師都登門誇獎。

大衛高中時參加全澳洲的樂器比賽,雖沒有得到冠軍,卻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青睞,給予就學的獎學金。不料他父親像前次不准他前往美國音樂學院受造就一樣,這次還是不准,甚至威嚇說:

「如果你要去的話,就永遠都不許再回來。你將不再是我的兒子,你的姊妹將失去兄弟,你要毀掉這個家嗎?如果你走了,你將終生受到懲罰。別去!」

然而,大衛毅然決然的走了。從此,他寫回家的信都被父親拒收退回,令人心酸。

    在大師的薰陶、造就之下,大衛的琴藝愈趨顛峰造極,畢業後參加全英國大賽得了冠軍,全國驚為音樂界的奇葩。

父親也偷偷的聽他大賽的轉播實況,但當他打電話告訴父親他要回家時,父親竟然一言不發的把電話掛了。從此,這個音樂界的奇葩就變得神經兮兮,瘋瘋癲顛的了。

這個父親確實很愛孩子,也一再自說:「沒人像我這樣愛你!」但是,因自己的情緒傷害、輸不起作祟,當孩子違逆他的意旨時,竟口出威嚇、並且加以詛咒反擊之,甚至固執的不肯原諒孩子,造成了無以復加的傷害是!幸虧最後在一女星象家的愛與鼓勵之下,大衛終能重新站起來,正如明星再次閃耀(英文片名之原意),是不幸中之大幸。

老師也會犯的毛病

最諷刺的是有一些老師,至今還堅信打罵的必要性,甚至還真的打出了問題來。聽說有的老師一到暑假就趕快出國,以免畢業生回來報復。有的老師因打學生被告到法院去,失去了教職。雖然教育主管單位三申五令的禁止打罵教育,為什麼還有老師要以身試法?無他,輸不起也!因為他是一位情緒傷害很重的人。

這並不表示這種老師是壞人,相反的,通常都是很負責任的,很可能是一位完美主義者,要求很高、理想很高,只是因為情緒傷害,難以自制。這樣的老師,一定要趕快想辦法對付情緒傷害,以免害人誤己,得不償失!

報載有鑑於學校體罰情況未見改善,教育部長曾志朗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全國教師會等民間團體一同宣示,嚴禁教師實施體罰等不當管教。曾部長說: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快樂學習,體罰或各種不當言語的責罵,並不能有效改變學生的行為,相反的,更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他認為教師應先放下手上的棍子,不要讓小孩時時露出畏懼的眼神來學習。

 
彭德修 牧師個人網站
Copyright@2012 EQ.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