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樂 銀 髮 族

銀髮族也有情緒問題嗎?
銀髮族怎樣促進親子關係?
銀髮族保持身心靈健康的秘訣
銀髮族怎樣得享年老年的人生?
銀髮族面對身故問題的EQ!

這一代的銀髮族經歷過最豐富的人生,不但從農業社會過渡到科技發達的社會,同時更從封建的時代進步到民主自由的時代,其中的變化令人眼花撩亂、應接不瑕。物質與文明的突飛猛進,讓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感官滿足,這或許是古人不敢奢望的夢想,但是不可否認的,他們卻要花很多的精力去適應,並調整做人做事的想法與方式。他們中間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卻滿懷懊惱。

大權旁落情何以堪

曾經聽說,這一代的老婦人十分難以釋懷。過去她們年輕時,一切要講求三從四德,只有順服、沒有其他。相夫教子、做牛做馬不說,還要察言觀色的事奉公婆;萬一碰到婆媳爭端,永遠只有認輸的份,再大的冤屈也只有往肚子裡吞。然而,才不過幾十年,等到她們媳婦熬成婆,卻反過來要看媳婦的眼色,處處要遷就媳婦,這一口氣可真吞不下去啊! 其實,老男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在他們年輕的世代裡,身為一家之主者好不威風,教導、訓誨、定奪、賞罰之權集於一身,吆喝一聲誰敢怠慢?日子雖然過的很辛苦,但是生活條件還很樸素、社會運作仍然很簡單,一切按部就班、全在掌控之中,感覺上人生還是很安穩、愜意。不料,等到他們結婚生子,慢慢的一家之主的名分卻已淪為孩子的專利,人人都說一切為了孩子。大權旁落了,美其名為時代的進步,為了愛孩子也就認了!

沒有人要的老古董!

不是說「白髮是榮耀的冠冕」(聖經箴言十六章31節)嗎?曾幾何時,白髮不再被尊重,反而被視為跟不上時代的L.K.K.--老古董了。時代改變了,價值觀不同了,一切都變得太快,使足了勁仍然跟不上,還能怎麼辦呢?發言不一定有人當一回事不說,有時連插一句話都很難,什麼溝通不良、兩代隔閡,說來說去都是父母的錯,禁不住嘆息:「父母難為啊!」

在過去的世代裡,大家庭的氣氛十分熱鬧,銀髮族含飴弄孫、享受著天倫之樂!如今流行小家庭的制度,孩子們不喜歡跟老一輩住、或有不得已的苦衷遠離家鄉去,留下年老父母、甚至是鰥寡老人苦守故居老屋。 有一位老人,別人質疑他是否沒有孩子,怎麼從來沒看見?他提高聲量回答說:「誰說我沒有孩子,我有五個孩子,一個在美國、一個在日本、一個在德國、一個在英國、一個在加拿大,只是沒有一個住在台灣而已!」說著、說著,落寞之情溢於言表。

老而無伴怎麼辦?

年輕時候,為了三餐溫飽早出晚歸,甚至為了多賺點錢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不但沒有什麼娛樂可言,也常忽略夫妻的互動關係。及至年紀老邁,生活沒有問題,卻不知怎樣打發空閒的時間,老夫老妻兩人悶的心慌,想找老朋友,他們又一個一個遺世遠去了。

最糟的是過去沒有什麼諮商單位,不幸發生爭端時,除了長輩以外,無處訴苦,沒人幫忙排解紛爭,為了大家庭的和諧,為了孩子的幸福,只有忍氣吞聲,硬是把不平之氣壓了下去;現在,孩子長大了,生活無慮了,加上社會風氣開放了,在激烈爭執之下,離婚之議屢被提出,甚至付諸實行。嗚呼!垂垂老矣才來離婚,大概是這一世代的老人最悲哀的現象吧!

老伴、老伴,老而無伴怎麼辦呢?有孩子可以倚靠還好,身邊若沒有孩子怎麼辦呢?只好住到老人院去安養天年。說起來好像很容易,有錢就可以住進建築設備都是一流的安養院,有的像五星級飯店,住進去好過癮哦!事實如何呢?不習慣安養院的飲食不說,裡頭住的都是陌生人,彼此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又怎能快快樂樂的過生活呢?

有一位老人,在孩子陪伴之下事先前往安養院參觀,參觀之後,十分中意那裡一流的環境,就住了進去。隔週假日,兒孫前去探望,詢問一切可好,連連說:「很好,很好。」及至傍晚,兒孫道別即將離去,他老人家竟放聲大哭說:「我要回家!」令人聞之鼻酸。

天助、人助、自助!

在這個時代中,似乎大家都在單打獨鬥、自掃門前雪。糟糕的是,因著醫學科技的發達,社會上老人的比例愈來愈高,老人問題愈來愈多,也愈嚴重。

老年人有許多的問題,值得社會學家好好探討、尋求解決改進之道。這個難以解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也需要社會國家從各方面來共同努力。我們有傲人的經濟成果,一片欣欣向榮的現象,並開始引進了最先進的民主制度,正在追求一個尊重人權、自由、平等的社會,更重要的,這是一個群策群力、分工合作的時代,何況我們的國家已經累積了無數的博學之士。相信,只要大家願意有這個心意,老人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粗淺的學了有關E.Q.的功課之後,我發覺許多銀髮族的問題其實是E.Q.的問題。正像我在《情緒傷害》裡所說的,人人都有情緒傷害。在這急速變遷的世代裡,銀髮族若不能適應社會與時代的變遷,一定會觸動原來就有的瘡疤,引發莫須有的情緒作用,導致難以忍受的傷痛,賠上難以估計的代價。若是學會運用有關E.Q.的認識,銀髮族倒是可以幫助自己解決人際溝通上的許多問題,也讓自己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正是天助、人助、自助也。

多次被老人團體或松年大學邀請前去演講或授課,承蒙前輩熱烈反應與鼓勵,似乎摸著了問題的癢處,對癥結的解決頗有助益。竊思既然大家喜歡我的演講、贊成我所說的理論,何不大膽的把它匯集成冊,讓更多銀髮族一同來分享,這就是出版本書的動機。這本小小的冊子,代表我對銀髮族的敬意。相反的,年輕一代若能從反方向來思考,也能找到幫助老人家的訣竅,何樂而不為呢?希望您喜歡!

懇請先進不吝指教是祈!

 

晚輩 彭德修 敬上
2002年1月26日於台北

 
彭德修 牧師個人網站
Copyright@2012 EQ. All Rights Reserved.
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