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的目的是從雅各書來學排難解紛的藝術。然而,雅各書跟E.Q.有何關係呢?似乎是扯得太遠了?當然不是。讓我慢慢來為你介紹。
眾所周知,雅各書直到第二世紀末才被接納為新約的一部分,是被接納作為基督教經典的最後一本,其過程是很艱辛的。最終能得被認定並被接納為聖經的一卷,實在是上帝的恩典與權能。
雅各書主張「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甚至說「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二章十七、廿四節)初代教會認為,這好像跟保羅因信稱義的教義唱反調,破壞了聖經的一致性。關於這一點,後世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得甚至批評說:雅各書像草稭一樣毫無價值。
更進一步的,神學家發現,雅各書指明是寫給「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易言之是寫給全世界的猶太人,跟基督徒有什麼關係?最糟糕的是,除了一開頭作者自稱「作上帝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與二章一節之外,沒有再提到耶穌基督的名號,更別提源自耶穌的信息了。怎能成為新約的經典呢?
後來,可能是受到當代享樂主義的影響,終於敗部復活了。享樂主義者認為基督徒既然因信稱義,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為所欲為;反正已經稱義了,不必在意行為夠不夠好了。基督徒夾在單靠行為的律法主義與單靠信心的因信稱義之中左右為難,怎麼辦呢?最後的堅持當然還是主張因信稱義,但是信心也當要有行為啊!因為沒有行為的信心怎麼知道是真是假呢?假的信心當然不能稱義了;何況保羅也強調基督徒要有美好的生活見證,號稱因信稱義憲法的羅馬書,在第十二章以後不就強調信徒的行為要有所改變嗎?這正是雅各書的主張啊!
其實,直至今日,雅各書在新約的份量還是不受重視。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雅各書只是文抄公的道德教訓彙編而已;最糟糕的,還被認為沒有主題可言。然而,二十幾年前我撰寫「人人釋義叢書」之中的雅各書時,發現一個奇妙的事實。所有學者都承認雅各書的希臘文是新約中的佼佼者,既然如此,造詣這樣高水準的作者怎麼會寫一篇沒有主題的文抄公彙編呢?激起了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意志,終於被我發現,其實雅各書的重點根本不在道德教訓;同時,更不是沒有主題,甚至可以說主題清楚,寫作手法幾乎可以媲美今日的論文。
著作緣起、作者、宗旨
我發現,雅各書的著作應該是起因於:初代教會的猶太人基督徒被其他不信耶穌的猶太人欺負,尤其是在做生意這件事上抵制他們,以致基督徒多有破產的。這時候,非基督徒就譏笑他們,你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樣的論調一定是得罪了上帝,才會受到報應懲罰;基督徒在身心兩方面都遭受打擊之餘,自然會急著自我辯護、發誓、甚至忍不住就反擊了。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雅各書的目的就是在於嘗試解決這一件存在於初代教會的紛爭。
一般學者普遍相信雅各書第一手的作者,應該是耶穌的弟弟雅各,針對當時的境況所做的教導。他本來並不相信耶穌是基督的,現在卻自稱是主耶穌基督的僕人,這可真不簡單啊!也因為這樣,更增加雅各書的權威性。而雅各書之撰寫應是其希臘文造詣高超的學生後來所著手的。
總而言之,雅各書其實是在講述上帝敬虔的兒女,應當怎樣看待、並面對苦難這個議題;最代表性的就是一章九節所敘述的富足的降卑,這是當時最現實的問題,因為有人破產了。因此,我確信雅各書應當被定位為新約的智慧文學,就像約伯記是舊約的智慧文學一樣;妙的是,兩者都是講述有關苦難的議題。
學習有關E.Q.的功課之後,我發現,雅各書所論述的內容跟我在《情緒傷害》一書所敘述的情節有若干符合之處,真是妙不可言;讓我又驚又喜,並重新給予另一個可貴地位,因為它是屬於現代最新的心理學範疇呢!因為苦難就是試探、就是挫折,面對苦難時怎麼辦呢?尤其是眾說紛紜的在批判你時,你的情緒反應該怎麼辦呢?一個教會或團體意見不合時,怎樣排解紛爭呢?這正是現代人所探討的E.Q.問題。雅各書的著作已經近兩千年了,而其所教導內容,竟然可以做為今日基督徒情緒方面非常重要的參考書!真是讓我們難以想像,不得不產生由衷的敬佩。所以,不才就大膽放肆的跟大家一起來探討,希望你喜歡。
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當我從情緒傷害的角度,剖析有關理論時,將在段落的最前面加上★記號;若只有幾句話值得注意,就加上虛線來標示。
雅各書的三個主要論點(一章廿六、廿七節)
在第一章的最後兩節,雅各書針對喜歡批評論斷的人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張:
26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27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這就是說,面對在苦難中的弟兄姐妹,一個虔誠(心中有上帝)的人應有三個重要的素質:
第一項、 勒住他(自己)的舌頭,不要隨便批評論斷。
第二項、 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實行愛的律法。
第三項、 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現代中文譯本:不受世界的腐化),意即要跟世界有分別、勝過世界、改正世界的錯誤觀點等。
★以上三點,由E.Q.的角度來說,就是不要急著追究責任、要設法解決問題、不要絕對化自己的理念。想想看,能夠稟持這三個原則去做的話,還會產生紛爭嗎?這樣行的,豈不就是高E.Q.的基督徒了嗎?
雅各書的第一章可說是序論,從第二章開始到第五章第六節,共分為六個段落,卻一直都在反覆講述這三件事,順序排列如下:
1、二章 一~十三節 第三項: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2、二章十四~廿六節 第二項:看顧在患難中的人
3、三章 一~十二節 第一項:勒住自己的舌頭
4、三章十三節~四章十節 第三項: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5、四章十一~十六節 第一項:勒住自己的舌頭
6、四章十七節~五章六節 第二項:要看顧在患難中的人
請注意,以上六段中,每一個段落的論點都是環環相扣的。例如,第一段的論點正是序論一章廿七節最後提到的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第一段末二章十二節提到使人自由的律法,所以第二段的論點是要看顧在患難中的人。因為第二段一再提到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而那些喜歡批評論斷的正是自以為有信心、表現得上帝肯定的人,所以第三段警告他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就是勸他們勒住他(自己)的舌頭…。此外,第一章是序論,五章七節以後就是勸勉的結語了。這麼嚴謹的結構,學者們為什麼都咬定本書沒有主題、沒有系統呢?真是奇怪。
本書重新調整排列順序
在本書裡,我將從情緒傷害的角度,看雅各書所提示之排解紛爭的E.Q.;並調整原來的順序,把相關兩個的議題放在一起,使每一個論點能一氣呵成。簡單介紹如下:
第一章 面對苦難的E.Q.。
談到序論的前半段(一章一至十八節)。
第二章 批評論斷者的E.Q.。
談到第一個論點:勒住自己的舌頭,並把第3段和第5段擺在一起論述;這是解決紛爭的第一個處方也。
第三章 勝過世界的E.Q.。
談到第三個論點: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並把第1和第4段擺在一起論述。在雅各書的順序裡,第二輪也是先談這一論點呢;意謂上帝的兒女應有不同的態度與作法。
第四章 實行信仰的E.Q.。
談到第二個論點:看顧在患難中的人,並把第2和第6段擺在一起論述,意即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作為。
第五章 排解紛爭的E.Q.。
談到雅各給紛爭中的教會所開的處方,含一章十九至廿五節與五章七至廿節兩段經文。
|